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农业农村现代化会议在京召开七大任务!到2035年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2022-01-04 11:02:59 1183
  • 收藏
  • 管理

    12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主持发布会。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有关情况。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的具体安排,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规划,近期将公开发布。

    《规划》由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中央和国务院32个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征、战略导向、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规划》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规划》提出,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规划》明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就是“三个提升、三个建设、一个衔接”。

    聚焦“三个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一个“提升”,即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保障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协同推进区域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等任务。

    第二个“提升”,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规划》提出了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种业振兴、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任务。

    第三个“提升”,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作出了部署。结合农业农村实际,《规划》提出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等任务。

    聚焦“三个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第一个“建设”,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求,《规划》提出了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农村消费等任务。

    第二个“建设”,即建设绿色美丽乡村。《规划》把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增加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第三个“建设”,即建设文明和谐乡村。《规划》统筹考虑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

    最后是聚焦“一个衔接”,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部署,《规划》提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等任务,让脱贫地区加快赶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已经绘就。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规划衔接,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十三五”时期,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编制实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有什么特殊的背景?《规划》又有什么新的特点?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邓小刚——

    加强规划引领,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我国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三五”时期,我们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聚焦重点、聚集资源,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质量效益都得到了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是三农工作任务的历史性转段,也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编制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丨一是立足新起点接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丨二是着眼新阶段科学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挑战和机遇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丨三是统筹两个大局系统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需要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规划》突出了三个特点:

    丨第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两者目标一致,内涵相同。这次《规划》科学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丨第二,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目标,《规划》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提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丨第三,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为路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也密不可分。《规划》着眼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突出问题,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治理、乡风民风、深化改革、党的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 吴晓——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是基础和支撑,肩负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夯实发展根基的重要使命。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有潜力和空间,承担着发掘5亿多乡村居住人口的消费市场、落实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重要任务。《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具体讲,有这样六个方面:

    丨第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粳稻,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

    丨第二,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围绕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加强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气象环境成因、传播机理、致病机制研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丨第三,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完善乡村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功能衔接的产业结构,推进县域、镇域产业的集聚,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多向提升乡村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支持返乡入乡在乡创业,推进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

    丨第四,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优化城乡土地资源的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改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农村物流骨干网络,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设施,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的建设,完善农贸市场等传统流通网点,打造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创新物流运营服务模式。

    丨第五,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完善农民工就业支持政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实施农村消费促进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家电更新行动,实施家具家装下乡补贴和新一轮汽车下乡。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家园。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商贸服务网络,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丨第六,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稳定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国际供应链,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多、双边的农业合作。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水产等领域,积极参与全球农业科技合作,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涉农谈判和全球粮农治理。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前社会各方面对确保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这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进行了专题部署,体现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也要看到,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需求还将持续增长。专家测算,至少未来三十年,粮食需求仍是一个增长的趋势,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也顺应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规划》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专列一章进行系统安排,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概括起来讲,就是“三个两”。

    丨第一,抓住“两个要害”。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一个是,抓紧抓实耕地这个***。《规划》着眼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同时提出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另一个是,抓紧抓实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出路在科技,种子是核心。这些年,我们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规划》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丨第二,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是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就是说,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得利,让地方抓粮有义务、有责任。一个是,建立辅之以利的机制,就是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规划》提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兜底助力提升农民种粮收益。另一个是,建立辅之以义的机制,就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划》提出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推动地方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节粮减损能力建设,共同承担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丨第三,推进“两个创新”。这实质上是经营创新和机具创制创新,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确保粮食安全。一个是,推进经营服务创新。《规划》提出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小农户种粮节本增效。另一个是,推进农业机具创制创新。《规划》提出推进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研制,加快推进品种、栽培、装备集成配套,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农机减损增粮。一句话,就是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机器换人。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提问: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中国特色。在推进过程中,有哪些政策导向和工作要求?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邓小刚——

    我国人多地少,这是我国的国情、农情,编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规划,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和模式,但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只有这样的《规划》,才符合实际,才能够避免水土不服,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认真把握好了以下几点。这几点主要是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什么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丨第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的现代化。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超大。这个基本的现实,决定了不能依靠别人来保障粮食安全。《规划》提出要坚持立足国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到既保数量,又保多样、保质量,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底线。《规划》一直坚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丨第二,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现代化。我国实行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广大农民平等享有基本的生产资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最重要体现。《规划》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大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丨第三,是迈向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的成败。即使未来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70%以上,我国农村仍有4亿多农民,这就要求既建设好城市,也必须同步建设好乡村。《规划》提出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丨第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不仅要有“硬件”建设,更要有良好的“软件”环境。《规划》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丨第五,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短板弱项依然是农民农村,没有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规划》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的位置,提出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更多农村居民能够勤劳致富,稳定进城农民工就业增收,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丨第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是个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我国人均水土资源匮乏且匹配性较差,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走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规划》提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弥补水土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

    为突出上述六个特色,《规划》在开篇安排了“发展特征”和“战略导向”两节内容,这是《规划》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亮点。在发展特征上,是在深刻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一般规律和我国特殊国情农情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作出的系统阐述。在战略导向上,是在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理念新部署基础上,从实践层面提出的政策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依据。形象地说,这两节是《规划》的“魂”,摆在《规划》的开篇突出位置,就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方向道路问题,引领“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成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规划》在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方面有哪些考虑?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加速孕育形成,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也在加速融合,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重点是完善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规划》围绕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作出安排:

    丨第一,建强基础设施。《规划》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提出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宽带网络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丨第二,发展智慧农业。《规划》提出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数字化水平,让农业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农业经营管理更加高效。

    丨第三,建设数字乡村。《规划》提出的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深化乡村智慧社区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与数字化结合,提升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按照“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国政府在防止旱灾和荒漠化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关于农业抗灾这一块,我想说明一点,农业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汇,灾害的发生是频繁的,关键看发生在什么时段、什么季节、什么区域。从我们今年的情况看,总体讲,农业灾害轻于常年,但是局部受灾很重。比如说今年的粮食主产省河南洪灾很重,西北部分地区伏旱较重。但是有一点,我们的农业抗灾救灾力度很大,成效也很大。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数据,我们今年粮食又获得大丰收,增产267亿斤,这就证明我们农业的抗灾救灾工作成效很大。农业抗灾减灾有几点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丨第一,主动防灾。每年在机制上,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配合比***,提早预警,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及早制订方案。我们应对“拉尼娜”,对今冬和明年生产的影响,也提出了方案。我们主动防灾的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丨第二,及时救灾。我们中国的制度体制优势是发生灾害以后第一时间政府部门、技术部门到位,查灾情、制定应急方案、制定救灾方案。这套工作机制,我们在及时救灾上是做得最实在、最有成效的,包括今年河南部分地区的洪涝特大灾害的时候,我们措施抓得好。

    丨第三,科学抗灾。每一个时段发生灾害,我们的方案都是专家提出的,比如说改种能改什么、不能改什么,一是农民要愿意种,这个时段能种,这个区域能种,二是这个产品有市场,灾后补种农民没有收益,卖不出去也不行。同时,我们还主动从技术角度,从品种到农艺结合的科学技术,在抗灾上的成效也很好。我们这一套技术模式和做法经验,支撑我们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取得很大的成效。

    治沙是个很大的问题,属于生态问题,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这些年,我们中国的治沙成果在世界上是最好的。这十多年,世界上绿化面积增加最多的就是中国,这里面有很大的因素就是治沙的成效。现在看,在西部治沙成果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先进技术,现在西部的草原,包括高速路的两边,治沙防沙一套技术模式很好。像我们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治沙成效很大。这是一个生态建设问题,我们生态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也事关我们农业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这一块还有另外的部署,我只是说我们工作做得很有成效。

    这几年城乡关系有一些新的变化,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也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对此有什么考虑?“十四五”时期有什么具体安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 吴晓——

    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全面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所以,“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优先的方向,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公共资源县域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丨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重点是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并以居住证为载体,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相关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分配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挂钩机制。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丨二是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县城集聚人口功能,促进农村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增强县乡村统筹,推进县域内公共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丨三是要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形成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集的良性循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土地增收公共利益认定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保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引导金融资本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的合作共赢模式。推进县镇村联动发展,强化县域统筹,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功能衔接的乡村产业结构布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过去谈农业现代化比较多,大家对农业现代化有一些认识,那么现在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它有哪些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过去我们一直提的是农业现代化,还有一些形象的描述,比如说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现在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外延都有拓展,内容更加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鲜明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目标,既体现三农发展规律、又符合农业农村实际,既准确科学、又形象生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的理论创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点:

    丨第一,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规划》围绕保供给、提质量、增效益,提出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方式,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丨第二,促进乡村宜居宜业。《规划》围绕强设施、优服务、美环境,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这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丨第三,促进农民富裕富足。《规划》提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根据上述内涵要义,我们研究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路径,大体可以概括为“八化”,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外延。在农业方面,一是生产设施化,这主要包括农田设施和配套水利设施。二是社会服务化,重点是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产业融合化,重点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重要形态。这“三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在农村方面,一是生活便利化,重点是农村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二是环境绿色化,重点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三是治理高效化。这“三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在农民方面,一个是农民技能化,再一个是乡风文明化,这“两化”主要反映农民能力素质和精神面貌。这“八化”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外延。

    此外,过去我们讲现代化,有几句比较通俗的话,比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脱贫攻坚讲“两不愁三保障”,这都很好记,也简单。现在我们也尝试提出几句朗朗上口、比较贴切的话来描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句话叫做旱涝保收。我们提出不光是灌排问题,也包括机械装备、实用技术装备等物质条件,表达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第二句话是生活无忧。我们提出现代化不仅是吃饱穿暖,还包括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有大的改善,这体现了农民“生活”的现代化。第三句话是山清水秀。人居环境改善,面源污染治理,田园风光醉人,这表明了乡村“生态”的振兴和优良。最后一句话叫做尊老爱幼。这既符合传统美德,也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综合体现。

    上一页: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下一页: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落户四川
    全部评论(0)
     
    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